實際測試!探討咖啡烘焙中 “發展期” 對風味的影響
上一期專欄,我們提出DTR的重要性,這段從一爆至下豆的期間,決定了咖啡是否能夠酸甜平衡。理論上時間太長,烤焙風味較重,喝起來煙燻、焦甜味為主;時間太短,酸值缺乏甜感襯托,會顯得過於明亮刺激。恰到好處的DTR,能賦予咖啡均衡的風味。
為了實證DTR的影響,在這次的實驗中,我們計劃使用IKAWA樣品烘焙機,每批次烘焙50g的肯亞Chorongi PB,總計進行兩批測試,第一批固定入豆溫、反彈點、出豆溫、烘焙總時長,透過操作“一爆點”這項變因來調整DTR所佔比例;第二批則是固定一爆點,藉由操作“下豆時間點”,來調整DTR。
完成烘焙後,我們使用CM100測量“咖啡豆表顏色”、“咖啡粉色”,藉由艾格壯值定義焙度,再進行杯測,確認風味差異。
在進行烘豆測試時,我們也遇到許多意料外的狀況,像咖啡豆的一爆點,比預期的晚發生,導致實際的DTR時長都比設定短,因此我們後續另外做了一次測試,修正了這次遇到的狀況,日後也會將實驗結果持續更新!
實驗結果說明
編號 1 ~ 3 為調整一爆點的批次,4 ~ 6 為變動總時長的批次,7、8為後續調整的批次,希望能貼近 20% 與 15% 的DTR長度。 FC表示實際的一爆點溫度、時間點,Drop則是下豆的溫度與時間點。
在樣品測試中,編號4 編號6的DTR長度幾乎一致,豆色粉色差異卻高達8,原因是6號的一爆點較4號延遲20秒,導致整體下豆時間較晚,雖然DTR趨近,編號4的「烘焙節奏」緊湊許多,焙度較淺,理論上能保有更多果酸等“前段風味”,杯測時,我們也確實發現,4號有更多的漿果、乳酸風味,6號的酸值強度接近,烘烤風味更加突出,符合理論的推測。
接著我們看到 5、6、8、7 四款咖啡,DTR按比例排序,分別是4.3%、8.2% 、12.5% 、16.6%,粉色則是88、80、76、71遞減。以酸、甜兩個指標來看,5的酸值居中,風味扁平;6的酸值強度接近,不過風味複雜度有所提升。7、8兩款酸值少了許多,8仍有醋栗酸值,7(DTR 16.6)則變成強烈的烘烤風味。
以甜度來說,5(DTR 4.3)的甜感單調,只有類似紅糖的風味,到了6演變成焦糖奶油、烤麵包香氣,酸甜均衡。到了8,煙燻、烤焙風味強烈,煙燻的氣味讓 “青梅” 轉變成 “烏梅”。
研究結論
在這次的實驗中,咖啡豆的實際烘焙狀況,與原先的預設有所誤差,讓實驗無法準確命中10% 15% 20%等區間,不能驗證這三個常見區間的風味特徵,不過這樣的差異(4% ~ 16%),仍可證明DTR越長,烘焙的風味越重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我們使用樣品烘豆機,DTR達到16.6%時,烘烤味道就變得非常強烈,如達到史考特所建議的20~25%,烤焙風味將變得更加明顯。並不是史考特有所謬誤,而是說明:每台烘豆機風味特性不同,每個文化偏好的飲食風味也不同,烘豆師在烘焙時,需將“想呈現的風味”設定清楚,再輔以各種觀念、技巧,達成目的。
前文提及,這次實驗中,一爆點比預設的還晚,我們判斷可能是因為生豆特性導致,肯亞圓豆 (PB)是單顆果實內僅有一顆種子,有著較為結實的豆體,熱能傳導不易,因而導致一爆點延遲。
實驗心得
這次實驗也再次提醒我們,咖啡烘焙是個充滿變化的過程,從機器到咖啡豆,每個環節都充滿變化,不但要隨時觀察整體烘焙系統,配合著ROR與整體時間調整;也得因應咖啡豆的特性,靈活地調整烘焙策略,方能賦予咖啡理想且豐富的風味。
下一期的文章中,我們將介紹肯亞咖啡的一些特性以及趣聞,記得追蹤學和合咖啡學院,閱讀其他咖啡專欄,學習更多咖啡知識。
對這款Chorongi PB有興趣的話,歡迎點這裡選購
在留言區與我們探討你對DTR的經驗,有任何疑問,也歡迎私訊提問,喜歡這篇文章的話,大方地分享給好友吧!
謝謝大家的閱讀!